“信息化”和“数字化”有四大本质的区别

日期:2024-04-18 18:47:16来源:摩安网络

数字化的前身是信息化,但是数字化和信息化又有本质的区别,如果不能理解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关系,则无法掌握正确的数字化转型的实施方法。

如图所示,数字化和信息化有4大区别,分别是建设内容,协同方式,建设方式和建设目标的区别。

 

信息化数字化的4大本质区别

1.从局部支撑到全局重塑

数字化是业务新的存在形式,如果说信息化是对业务的局部支撑,那么数字化就是对业务的整体重塑,这是数字化和信息化之间最大的区别,也决定了数字化转型在实施时有着与信息化建设完全不同的底层逻辑。下面我们通过对比两者在业务形式上的不同来说明它们在实现的底层逻辑上的区别,如图所示。

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转型的业务形式

从图1-9中可以得知,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转型有着相同的背景,那就是实体世界和数字世界的交互。

在信息化时期,企业大部分的业务还是在线下完成的,也就是在实体世界里靠人与人、人与设备的交互来完成业务上的操作,而信息化系统的典型代表就是办公自动化系统。

例如,在线下办公流程中处理公文审批流程时,工作人员完成某一个环节后,需要该环节负责人在纸质文件上盖章签字,然后文件随流程流转到下一个部门,仍然需要盖章签字,整个处理流程都是依靠人力在线下实现的。为了减少人员跑动,也避免因为人不在办公室导致流程就中断,一些企业引入了办公自动化系统,这样工作人员只要在办公网络下就可以跟进该审批流程。但是,我们发现原来业务的实际执行还是在线下的,只是把盖章签字的单个个环节搬到了线上,仅提高了审批这个环节的效率。

但是,数字化则不一样。数字化转型使所有业务都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和运转,只有当需要去线下驱动物理设备做一些操作,或者需要让员工做一些特定的线下工作时,才会与实体世界交互。数字化系统的典型代表就是无人零售店。

无人零售店的所有业务操作都是线上数字化的,从选品、定价,到销售、理货,零售店内所有环节都通过软件和硬件系统自动化完成。数字化系统会根据线上数据分析业务的实时情况,做出下一步经营指令,发送给相应的服务人员。例如机器清点货物后,分析出需要补货,就会自动下订单,同时通知服务人员取货时间。此时服务人员就是数字化系统与实体世界交互的触点,该服务人员只需要按照系统给出的指令工作即可。

由业务形式分析两种系统在实现上的区别。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在很多时候是点状的。A部门提个需求,就建设一个系统,B部门提一个需求,再建设一个系统,这些系统之间不需要有耦合关系,只是办公工具。所以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很多的信息孤岛,这本质上也是因为各部门对于业务的理解不同,需求缺少统筹规划,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建设方式。

而数字化转型,则是对齐最终业务价值,是需要将业务看成一个整体,然后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重构,是需要全局优化的思维的。

信息化建设的本质是在原有业务模式,业务流程不改变的情况下,解决点状的问题,所以信息化建设注定是被动的,是基于发现的最显著的问题来进行的,而且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企业内部的管理和运营。该流程体现了信息化系统的本质。信息化系统并不改变业务的运营模式,只是将一些局部的计算单元或者处理节点通过软件的方式实现,提升单点的效率。本质决定了信息化系只能被动响应业务需求,局部支撑企业业务,是业务支撑的工具。

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将企业本身当作一个产品,整体提升这个产品的用户体验、收益能力,数字化转型是对原有业务流程、业务模式的一次重构,是用新的数字化生产力重新做一遍业务,所以数字化转型一定要服务于企业的用户,产生业务价值。

2.从被动响应到共创引领

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与业务的关系一直在不断演进发展,图是软件咨询公司Thoughtwoks总结的技术与业务关系演进的4个阶段。

技术与业务关系演进的4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技术与业务有着明显的分界线,技术为业务创造一些工具资产,从而支撑业务的运行,这个阶段对应到早期的纯工具型软件,例如库存管理系统,通过软件来记录库存的变化,从而让库管员更精确高效地掌握出入库的情况。

第二个阶段:技术与业务产生一定的协同效应,典型的软件就是ERP系统,每一笔业务完成后,通过ERP系统将对应的将财务的变化记录下来,实现业财一体。

第三个阶段:技术给业务产生一些变化,提升其差异化竞争力,典型的代表是电子商务,通过App来获取原来线下业务不能够触达的用户和不可覆盖的市场。

第四个阶段:技术与业务融为一体,并且技术成为业务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也就是利用新的技术将业务重构一遍,从而发现新的商业模式。

对应到上面的4个阶段,我们会很清晰地看出,在信息化阶段,技术与业务的关系主要处于第一个、第二个阶段,此时技术还是业务的支撑和协作工具。而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利用技术使业务产生创新型变化,将技术与业务融为一体。所以,从技术与业务的协作关系上说,在数字化阶段,技术要对业务起到引领、共创的作用。

但是,这一点对于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业务人员要了解技术的发展,具备数字化思维,才能够更好地利用数字化技术去进行业务创新,技术人员也要对业务有更深入的理解,才能够主动和业务同频共振。

3.从瀑布式到敏捷式

建设内容的不同、协同关系的不同,都会导致建设方法的变化。信息化系统的建设需求非常清晰,而数字化系统面对的是高度不确定的市场,所以其建设需求变化很快,建设实施往往是探索性的。因此,两者的建设方式有很大的区别,前者对应的是瀑布式建设方式,后者对应的是敏捷式建设方式,如图所示。

信息化系统和数字化系统在建设方式上的区别

在图中,左边是信息化建设时期的经典方法——瀑布式建设方式。采用该方式建设系统时,从接到业务部门的需求开始,依次进行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测试、系统上线、运行维护的相关步骤。在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 工作人员再根据搜集的新的改进意见和需求,启动新一轮的建设,仍从需求分析开始。

这种建设方式的成功有2个前提条件。

第一,需求清晰。在系统建设之初就能清楚描述出建设完成并上线后的功能清单以及预期效果。

第二,需求稳定。因为从需求分析到系统上线会经历一个时间周期,基本上以月为单位,所以在这个过程中,系统建设需求不能发生变化。

在信息化建设时期,这样的建设方式是可能成功的。例如,像ERP系统在实施上如此复杂的建设项目,因为企业内部的管理流程相对确定,也可以通过还原的方法将其建设需求拆解成具有确定性的子需求。

但是,到了数字化时代,当我们建设一个业务系统的时候,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市场在变化,用户的兴趣也在变化,几个月以前的设计肯定无法适应当下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沿用瀑布式建设方法,无异于刻舟求剑,最后会陷入系统功能与业务需求不匹配,或者系统建设不断跟着需求变化的泥潭。

所以,在这个时候,敏捷开发的方式应运而生。敏捷式采用“小步快跑”的策略,缩短每一个功能点的开发周期,快速上线,快速获得反馈,不断试错,快速迭代,从而及时响应需求的变化。


推荐新闻

“信息化”和“数字化”有四大本质的区别

热门新闻